科创板推进生物医药企业上市 离中国版纳斯达克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9-03-07 08:45:11 点击数:
长久以来创新药企业投资周期长,研发投入成本大,风险大,高风险伴随高回报。
去年4月港交所发布新规允许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目前吸引歌礼生物等6家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百济神州更是试水美股、港股双重上市。但赴港上市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破发成为常态。
3月以来,允许未盈利公司上市;允许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上市;允许红筹和VIE架构企业上市,科创板不断释放积极信息,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选择。
上海某中型券商医药板块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往行业内以去美股上市为荣,但真正上市成功的例子不多,科创板给企业带来更多机会。”
流动性承压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指出,科创板企业上市重点推荐七大领域其中生物医药领域主要包括生物制品、高端化学药、高端医疗设备与器械及相关技术服务等。
对于未盈利生物药企,需要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
深圳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去年CDR项目损失较大,今年各家手中都在储备科创板相关项目,生物医药类企业所占比例不在少数。”
一位新三板创新药企负责人也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美国,早期介入投资的机构,后续可以通过纳斯达克退出。然而在中国,此类机制的缺乏使得大批优质的创新药企只能远赴纳斯达克上市。”
“当年在新三板融资的很多企业依然面临窘境。投资者门槛高,缺乏流动性,制度推进缓慢,定位不清晰,如今的科创板也会遇到类似挑战。”华南某私募机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此外,多位医药行业投资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生物医药企业的高门槛,使其投资专业属性更强,企业需要把核心能力、技术和资本形成通路,仅以上市门槛来看,科创板的40亿对比去年联交所的15亿港元估值要求,上市门槛相对偏高。
另外,科创板投资者需要拥有50万元的证券账户资产,再加上至少2年的证券交易经验。提高投资者门槛阻隔了人数众多、资金体量小、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小微散户们,但流动性也因此受影响。
而资本市场定价的有效合理依赖于诸多因素,如流动性、风险对冲工具、减持政策、投资者结构、退市机制、集体诉讼制度等。科创板刚落地时不确定较高,企业担心上市后的后续融资受到影响。
中证登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A股投资者数量共14582.73万个,其中个人账户数14549.66万人,占比超过99.77%。包括产业资本、公募私募、社保、保险、QFII等在内的全部机构投资者仅33.07万。
根据上交所公布的2018年沪市年鉴数据,截至2017年末,沪市自然人投资者实际持股账户数3934.31万户,但持股市值共计只有59445亿元,仅是总市值的不到20%,而大部分股票市值集中在1%账户数量的机构户手上。根据2017年数据,能拥有50万元股票市值或以上的个人账户只有大约200万-300万户,绝大多数个人股票投资者不具备开立科创板交易的条件。
通过推动通过机构投资产品,如公募基金和战略配售基金等,吸引不具备50万元资产,无法直接开立科创板交易权限的小微散户们的资金入市也成为近期热点。
下一个纳斯达克?
Evaluatepharma披露,随着新药研发成本不断攀升,全球医药研发投入预计在2021年达到1600亿美元,2016年到2021年的年复合增长率1.9%。预计 2018-2020年期间,中国将有10-15个自主研发的新药获批上市。
以往纳斯达克成为创新药天堂。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2643家,医药相关737家,属于主力板块。如医疗领域颠覆性创新的直觉外科手术公司(ISRG.O),20年市值翻1429倍,安进、吉列得等诸多生物医药龙头亦诞生于此。
截至2017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达3485家,2017年全年共419家企业实现IPO,融资2186亿元。全年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80%,其中生物医药企业32家,融资147亿元;2018年上半年共63家企业实现IPO,融资923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企业3家,融资31.7亿元。
在纳斯达克IPO流程需要6-9个月。对比A股上市审批程序,一般需要三到五年,若加上排队时间可能更久。对于创新药企业临床研发的时间成本难以承受,科创板能否大幅提高效率成为企业关注重点。
“中国的药研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阶段,若中国新药企业能抓住2018-2020年这3年的窗口期,就存在分享国内创新药市场的可能。科创板短期来看给PE、VC带来了一波退出渠道,但长期来看,成为另一个新三板还是中国的纳斯达克,还需市场检验。”前述医药板块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